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论坛一: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脱贫创新


导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西南地区,众多世居少数民族至今仍较为完好地延续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这些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同时,这些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脱贫发展,和传统文化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的两难困境与挑战。如何破解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性开发”或“开发式保护”?如何体现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民族地区的传统和现代组织在文化保护和社区治理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民族文化保护如何促进民族团结?这些都将是在论坛中深入探讨的话题。


时间

11月24日

8:30-10:15


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博物馆(光大礼堂旁)


主持人


李姗泽

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人类学分会常务理事。多次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参编多本专著。研究领域为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教育人类学、民族文化与教育等。


发言人


哈尼族文化保护与社区传承


王明生

云南勐腊县哈尼学会会长

云南勐腊县哈尼学会会长,曾自费到勐腊县数十个哈尼村寨开展传统文化调查,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社区传承。


先  甲

云南勐腊县哈尼学会副秘书长

勐腊县哈尼学会副秘书长,农民画家,农村社区协作者。


村寨故事村民讲


李  丽

贵州乡土文化社社长

从事农村发展工作15年,贵州乡土文化社创办人,资深协作者。


民族文化根基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牙祖团

广西凤山县扶贫办退休干部

广西凤山县扶贫办退休干部。曾在凤山县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公室工作多年,从事项目监测与评估工作。曾与香港社区伙伴合作,在凤山县农村社区推动壮族和汉族社区生态农业和社区发展,以及壮族文化传承工作多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建设

郭凌燕

讲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郭凌燕,女,1984年生,山东省莱芜人。

现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硕士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人类学。自2008年起多次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广东、江西、浙江、云南、重庆等地参与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及文章数篇,专著一本,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


点评人


任晓冬

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倡导社区的参与式治理和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资源管理,为国内民间组织提供“参与式自然保护”、“社会性别与发展”,“发展项目管理”“社区组织能力建设”等多种发展理论、方法的培训和咨询。担任过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银行,欧盟,瑞典开发署,挪威开发署,加拿大埃尔拉多黄金公司,花旗银行,芬兰斯道拉恩索林业公司等多个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社会学及社区发展专家和项目评估专家。

目前为世界银行贵州农村发展项目,世界银行第六期扶贫项目(贵州)专家组组长,花旗集团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执行主任,中金集团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社区发展专家。


END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报名通道

六届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2018在地爱故乡风采 图文征集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